DictionaryForumContacts

   Chinese
Terms for subject Anatomy containing | all forms
ChineseEnglish
内脏感神经visceral sensory nerve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节 (膝神经节和舌咽、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某些脊神经分布于各脏器。中枢突一部分随面、舌咽、迷走神经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 另一部分沿脊神经后根入脊髓,终止于灰质后角)
传导路auditory pathway (由4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蜗螺旋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入脑后止于蜗神经核 (第 2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蜗神经核发出的多数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外侧丘系。少数纤维不交叉,加入同侧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经中脑被盖外侧缘上升,主要止于下丘 (第 3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下丘发出纤维至内侧膝状体 (第4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外侧丘系中有少量纤维直接至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听区。因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一侧外侧丘系以上通路受损,不产生明显症状)
性语言中枢auditory speech area (位于颞上回后部,靠近听觉中枢。此区受损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症,即病人听觉无障碍,但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传导路gustatory pathway (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和舌咽神经的下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舌、软腭和会厌等处的味蕾,中枢突经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入脑,止于孤束核上部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孤束核上部发出的多数纤维交叉至对侧,伴内侧丘系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腹后内侧核发岀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面部感觉区下方的岛盖皮质及邻近的岛叶皮质)
taste area (位于中央后回面部感觉区下方的岛盖皮质及邻近的岛叶皮质,相当于 Erodmann 分区的43区,接受味觉冲动)
传导路olfactory pathway (第1级神经元是鼻黏膜嗅区的嗅细胞,其周围突的嗅毛分布于黏膜游离面,中枢突组成嗅神经,穿筛孔入颅,止于嗅球。嗅球发出的纤维组成嗅束,向后达嗅三角,主要经外侧嗅纹将嗅觉冲动传至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的皮质区)
头面部的意识性本体感传导路pathway of conscious proprioceptive sensibility of head (第1级神经元是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神经元,在三叉神经感觉核及附近的脑桥网状结构中经过1级或2级中继后投射至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该核内的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质)
头面部的浅感传导路pathway of exteroceptive sensibility of head (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口腔和鼻黏膜及眶内结构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在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移行处入脑,痛觉、温觉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触觉、压觉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此两神经核是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处,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伴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此通路在三叉丘系以上损伤时,可出现对侧头面部浅部感觉障碍。若损伤三叉神经脊束,感觉障碍发生在同侧)
平衡传导路equilibratory pathway (第1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入脑后止于前庭神经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平衡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通路目前尚不清楚。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其他去向是:①参与组成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②组成前庭脊髓束,下达脊髓的腰骶节段,提高伸肌紧张性,完成躯干和四肢的姿势反射。③参与组成双侧的内侧纵束,向上止于动眼、滑车、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 向下达颈髓,止于副神经核和前角运动细胞,完成转眼和转头的协调运动。④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疑核等联系,引起平衡失调时的眩晕、恶心和呕吐等反应)
平衡vestibular area (一般认为此区位于颞上回的前部)
sense organ (机体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由感受器及其辅助结构组成,包括视器、前庭蜗器、嗅器、味器和皮肤等)
sensory root (较粗大,由三叉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聚集而成,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和中脑核)
本体感传导路pathway of proprioceptive sensibility (又称 deep sensory pathway 深感觉传导路,包括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和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传导来自骨骼肌、腱、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冲动。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也传导精细触觉 (如辨别两点距离、感受物体的性状及纹理粗细等)冲动)
浅感传导路pathway of exteroceptive sensibility (传导躯体皮肤、口腔和鼻黏膜及眶内结构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冲动,由3级神经元组成,可分为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又称反射性视通路。pathway of pupillary reflex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视束的一部分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发出的纤维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该核发出的纤维经动眼神经至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和对晶状体凸度的调节反射。一侧视神经损伤时,光照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不反应; 但光照健侧瞳孔,两侧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 (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时,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 (患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健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第2躯体感secondary somesthetic area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下面的岛盖皮质,与第二躯体运动区重叠,其功能与双侧躯体感觉 (对侧为主)有关)
第1躯体感primary somesthetic area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相当于 Brodmann 分区的1、2、3区,接受对侧半身的浅感觉和本体感觉冲动,产生相应的感觉。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代表区基本上是倒置的,但头面部是正的。各部代表区的面积大小与身体感觉功能的精细程度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无关)
—般内脏感传导路pathway of general splanchnesthetic sensibility (一般内脏感觉冲动经脊神经、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传入中枢。第1级神经的胞体在脊神经节、膝神经节、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内,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灰质和孤束核下部内。脊髓灰质和孤束核下部发出的纤维在脊髓或脑干内可直接或间接地与躯体运动神经元或自主性节前神经元联系,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一般内脏感觉冲动上传大脑皮质的径路目前尚不清楚)
传导路visual pathway (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枢突止于节细胞 (第2级神经元)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集成视神经,入颅后形成视交叉。在视交叉处,来自两眼鼻侧半视网膜的纤维交叉,颞侧半者不交叉。视交叉向外后方延续为左、右视束',主要止于外侧膝状体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视区。此通路的不同部位发生损伤,可产生不同的视野缺损:左侧视神经损伤可引起左眼全盲; 视交叉中间部损伤可引起双眼颞侧视野偏盲;视交叉左侧部损伤可引起左眼鼻侧视野偏盲; 左侧视束以后结构损伤可引起双眼右侧视野偏盲)
性语言中枢visual speech area (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靠近视觉中枢。此区受损可出现失读症,即病人视觉无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传导路pathway of conscious proprioceptive sensibility of trunk and limbs (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骨骼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来自第5胸髓节段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第4胸髓节段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向上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两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中央灰质,至腹侧份中线处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转上行,组成内侧丘系,经两侧下橄榄核之间、脑桥被盖部前缘、中脑红核外侧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 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脚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中部、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至中央前回。在内侧丘系交叉以下部位受损,病人可出现患侧半身深感觉障碍。若在交叉以上部位受损,则可出现对侧半身的深感觉障碍)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传导路pathway of exteroceptive sensibility of trunk and limbs (由 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在背外侧束上升1〜2个脊髓节段,止于脊髓灰质后角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由此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觉和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上行至延髓,两束合并为脊髓丘系。该纤维束经下橄榄核背外侧和内侧丘系外侧上行,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部、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此通路脑内部分受损可导致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脊髓内部分受损可出现对侧损伤平面 1〜2脊髓节段以下温觉、痛觉丧失,但触觉保存)
躯干和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传导路pathway of unconscious proprioceptive sensibility of trunk and limbs (又称反射性本体感觉传导路,由2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骨骼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止于第8颈髓节段至第2腰髓节段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的中间带灰质 (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所在)胸核发出的纤维在同侧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至旧小脑皮质。中间带灰质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和对侧组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至旧小脑皮质。小脑通过反射调节肌张力。两侧脊髓小脑束损伤,可引起肌张力减退和运动失调,但本体感觉并不丧失)